今天早上起床,思绪飘飞间莫名开始回想自己写过的日耕笔记和随笔,想起自己经常会写“今天读(听)到了一句(段)很戳中我的话”“XXX让我印象深刻”之类的文字,突然就觉得很有意思。
我是从2019年的11月开始刻意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的,也是在开始读书之后才渐渐爱上了“学习”这件事。
21年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吸收一本书的内容,我第一次尝试了关于读书的主题阅读,买回了市面上不少关于阅读的书籍,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以及笔记的方法。然而结果是,我读完了十几本书,反而因为没有找到我理想中的“好方法”而感到焦虑不已。
(资料图)
那一年年末在做复盘的时候,我发现明明读了很多的书,甚至专门进行了阅读方面的主题阅读,但反观一年下来读完的100本书,真正让我记得的还真的屈指可数,甚至大多数书看完了以后我连名字都记不得,反倒是在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慢慢看完的那些书更让我记忆犹新。
也正是因为这一年在读书上走的“弯路”,我才终于放下了对于读书方法、笔记方法的执念,也不再追求看一遍书就吃透一本书,而是“摆烂式读书”——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虽然至今也没整理出什么值得分享的读书笔记方法,但如果要总结一下的话,在读书上,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在学习上,我最常用的“武器”有两个——一个是“感受”,另一个就是“行动”。
在自我提升方面,我很看重自己的“感受”。
这里所说的“感受”,并非是指“这个是我喜欢的,我想学”“那个没劲的很,我才不要学”这类情绪化的、凭借个人喜好去做出的判断,而是利用“共鸣”而产生的“感受”去学习。
比如说,在书上读到一段文字让我产生了共鸣,我就会抓住这种时刻,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①这段文字让我感到受触动的原因是什么?
②产生共鸣是因为联想到了过去的哪段经历?
③我可以从中总结出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④以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我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些经验教训?
当我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这些“感受”去学习的时候,学习的对象就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了,即使是生活里发生的一件小事、看电影/动画发生的一段剧情、外出参加各种展览或者活动的经历、遇到的某个人某件事,甚至是经常被视为“消遣项目”的手机游戏,都有可能成为我的学习素材。
把生活、娱乐、工作都以学习的心态贯穿其中,看待世界的视角马上就变得不一样了。
另一个学习的“武器”是“行动”。
从书里看到一种方法,马上拿来用一用,用上个一两个月,一边用一边思考这种方法的适用边界——什么情况下适合用、什么情况下不适合。运用熟练了才能够真正理解学到的方法,也才能够真正理性地去判断什么方法适合自己、什么方法不适合。
我这几年一直在深入研究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几乎学到的方法我都自己实际使用过,所以我才能够组合出一套更适合自己当下的时间管理技巧。
讲到这里也不得不说,前面讲到的关于读书的主题阅读,之所以无效,就是因为当时的我太过注重读书速度,以及脑子里总是想着“我要找到一个好的方法”的念头,忽略了把方法实际拿来用一用的环节,以至于书看了不少,但是收获却很少的结果。
这几年对于“学习”这件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习是不适合提前主观评判的,甚至生活当中的大部分情况都是如此。
“喜不喜欢”“适不适合”“有没有用”都是要在自己深入了解过后、真正去实践过后才能判断的,如果事先就被这些念头挡住了去路,那么能走的路只会越走越少,最终把自己困到动弹不得。
保持心态开放,主动去接纳新鲜的知识和事物,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
关键词: